北京外国语大学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京ICP备16013132号-1
发布时间:2021-01-27
作者:南漳县税务局
来源:湖北省税务局
浏览次数:
收税要技术: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
古代百姓交公粮以斛(hú,亦称斗,方形,口小底大,1斗10升,明代1斛约60斤)为计量单位,明确要求斛顶必须堆出尖来才算“斛”,而粮食是含水分有“折耗”的,如果不超额征收,就完成不了任务,怎么计算“折耗”?于是产生了“淋尖踢斛”。
“淋尖踢斛”又名“脚踢淋尖”,就是官员在验收公粮时用脚使猛踢斛,斛顶上那部分粮食会撒下来斛却不倒,流下来的粮食便美其名曰为“损耗”,装入官府的口袋,老百姓多交粮食而朝廷并没完全收到。
踢这一脚斛不能倒,否则得重装,如果踢得太多难免民怨沸腾,这与英国经济学家哥尔柏说的“税收这种技术,就是拔最多的鹅毛,听最少的鹅叫”颇为“异曲同工”。
那是明代官府和百姓之间不成文的规矩,每年即将到官府任职的新科进士们,上任前不少人开始苦练“内劲”,目的就是做到快狠准、短平快,一脚下去既能踢出更多的粮食又能不把斛子踢到,被当年明月戏说为“那一脚的‘风情’”。
事出有因:皇帝太“抠门儿”官员出“绝活儿
贪墨赋税这事儿并非明代独有,甚至可以说自从中国税收概念诞生起,不同类型的贪墨手法就粉墨登场于史册,但正式诞生于明朝的“淋尖踢斛” 原由却让人“哭笑不得”——明代官员觉得太穷了。
不同于后来的“三年清知府,十万雪花银”,由于父母兄姐皆因元朝官员贪污赈灾款双双饿死,导致朱元璋对士绅官员充满厌恶。加上明初漠北、辽东、云贵及中亚地区元朝势力对内地仍虎视眈眈,明王朝被迫维持大量军队,持续对西南、漠北等地发动军事打击。
既要南征北战打仗,又要节约开支恢复生产,下调官员工资标准就成了明朝开国时期最先确定的国策——虽然很大程度还是源于朱元璋对士绅阶级的厌恶。
按照《明实录》记载,明朝正七品知县每年工资约为90石(dàn,1石10 斗),一月大约为7.5石,而据《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》一书的考证,明朝一石米约为153.5斤(古代计量,一斤约为594.6现代克),折合成现代斤则大致为182.5斤,考虑到现在最普通的大米价格约为2.5—4元/斤,则明朝一名县处级官员每月工资大致约为现在的5500元。账面上看似很多,但由于明朝皇帝经常用所谓的大明宝钞(明朝官方纸币,从朱元璋后期开始严重贬值)和胡椒、茶叶、旧布料等物品代发俸禄,导致各级官员实际工资经常缩水。而且明朝县一级衙门的大部分开销均由县令一人承担,从而导致了大部分“奉公守法”的明朝官员仅够混个温饱,山珍海味已然是奢求,多纳几房姨太太更是只能“梦里水乡”。
现实很骨干:“淋尖踢斛”成《皇明祖训》
老朱原本设想,官员生活标准只比农民好一点就行了,毕竟古时候官老爷一不用下基层,二没有执纪监督,生活条件比普通农民高了不少,满口“孔孟之道”的读书人应该学“知足常乐”,工作向好的比,待遇向差的比。
但他没想到,部分明朝官员物资生活追求不仅仅满足于“老婆孩子热炕头”,当公务员每每月几百上千块的工资,养家糊口实在太勉强了,公务员们工资不高,平时官府开支管得很严厉,都来自老百姓交的粮食,遇到丰年可以多收点,如果遇到灾年税收下粮食却要涨价,官员养活自己和难人都很困难。
黑格尔“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,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“淋尖踢斛”因运而生,虽然始作俑者是谁已然不可考,但这种用“土办法”加重百姓额外负担以补贴官员的做法,确实让大明王朝里那些整天嚷嚷着吃不饱、穿不暖的官员安分了些。
或许是看到“淋尖踢斛”的效果,朝廷默许了这一行为,甚至以尊崇朱元璋《皇明祖训》为由,不再修改官员俸禄,变相鼓励低级官员自谋生路——虽然鬼知道朱元璋有没有说过这话。
这样,朝廷不增加开支却满足了官员们涨薪要求,部分官员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安分守己,只剩以海瑞为代表的清官,和广大老百姓一起在吃不饱、穿不暖中过日子。
附税正税同值且优先征收:闹剧助推人亡政息
官员的欲望是无穷的,“淋尖踢斛”满足养家糊口后,明朝官员又找到个新的发财漏洞名曰“火耗”。
万历年间,内阁首辅张居正全面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将包括农业税在内的“物税”全部改为征收“钱税”,既方便国家又方便百姓,习惯了“淋尖踢斛”的官们自然极度不爽。俗话说“只要胆子足够贪,千洞万窟都能钻”,明代官员经过持续不懈地上下而求索,新的“踢法”登上历史舞台。
为了方便国家统计,张居正要求各地将征收的散碎白银熔铸成标准的“银元宝”,熔铸过程中造成的损耗称为“火耗”。按照明朝冶金技术和熔炼规律,碎银熔炼损失率约2%,考虑到总量损失不多,“一条鞭法法”实行后便规定“火耗”另征,变相将“火耗”作为附加税确立下来。
张居正人亡政息后,以“考成法”为代表的监督、考核机制名存实亡,各地官员便纷纷加收“火耗”以中饱私囊。明朝末年不少官府提高附加税征收标准,有的甚至与正税同值,个别地区更是闹出官府优征收“火耗”数倍于“正税”的闹剧。
明朝中后期,随着小冰河期的到来,中国北方各地出现了剧烈的气候波动,导致粮食产量大量减少,加上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,农民粮食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。卖粮收入减了,贪官们横征暴敛却丝毫没有减少,饥饿与贪腐逐渐激起百姓的愤怒。
“杀牛羊,备酒浆,开了城门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”,明末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,直接导致了明朝灭亡,在百姓身上“踹来踹去”的贪官们,终于因那“风情的一脚”付出了昂贵的代价。